美文美句网今天要给句子迷们带来的是有关文绉绉的对仗句子有哪些的语句,希望对您寻找风韵的对仗词的句子有帮助。
句子目录预览:
写对仗的句子
对仗又称对偶。因为古代仪仗,像现在戏剧舞台上跑龙套似的,都是左右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
对偶一般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词语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格律诗中的对仗较古诗和散文中的对仗工整而严格。它要求:
一,出句和对句平仄是相对立的;
二,出句和对句同一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字不能相同。
例如: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对"星桥","银花"对"铁锁",都是名词对名词;"合"对"开",动词对动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商隐《无题》)
"春蚕"对"蜡炬",名词仂语对名词仂语;"到死"对"成灰",动宾词对动宾词;"丝"对"泪",名词对名词;"方尽"对"始干",动词仂语对动词仂语。
绝句、律诗、排律的对仗各有规则。
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是否用对仗,凭作者自便。前人绝句多数不用对仗,例如: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送别》)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绝句有的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例如: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注:对仗句以楷体字显示,下同)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对仗工整的句子
由对仗工整的句子组成的文章叫骈文。最典型的是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几乎全部是对仗工整的句子。请参考:
滕王阁序
王勃 〔唐代〕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对联文化中,什么是无情对,以及还有什么其它种类?
中华对联艺术渊远流长,可谓博大精深,无情对是其中比较另类的,有着其特有的魅力。
一般意义上,不同种类的对联,功能各异,有的写景,有的说理,有的明志,而作为无情对来讲,却源于对传统对联的打趣,最大的目的是可以“博君会心一笑”。 无情对狡猾的对老传统说:“你不是要对仗吗?好!我严格对仗!一字不差的对仗!即使如此,我照样就是要气歪你的鼻子!” 无情对是如何达到目的的呢?且看它的手段:
1、上下工稳,字字对仗。
注意了,首先是工稳,比如有名的一副传统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好对联,但是严格来说,山=铁--该联并不工。而无情对就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
有人说了,严格求工,那岂不是很难创作了吗?非也!因为上帝圆滑,在关了一道门之后,又开了一扇窗子,那就是----字字对仗。
这里首先要明确,是“字字”对仗,而其他联种是允许“词词”对仗的,这就是无情对出句中很少有连绵词出现的原因(不是绝对,后面我会提到)。因为是字字对仗,似乎更限制了创作,其实刚好相反,大家知道汉字有一个特点,就是多义性,比如:“明”字,据高级汉语大辞典,作形容词有20种解释,作动词有13种解释,作名词也有13种解释,另外还有作副词2种解释,那么加起来共有48种解释!这么多解释,你都可以用,而不用受上联的限制!这样,好多了吧:)。与此相比,其他联种就没这么自由了,一般都是要限定该字在出句中的特定的解释,而不能用其他于出句中无关的解释。
举个我自作的简单的例子:
明月====
作为其他联种,“明”字要取对,就一定要限定“明”在出句“明月”中的解释----限定是形容词词性,限定为“明亮”义,对句时就不能用其他的同为形容词的解释,比如:明智、清楚、明显等等解释都不能用,更不能用词性不同的其他种解释,比如:作动词解的表明、作名词解的神明 等等都为禁止。
而作为无情对来讲,就可以随意从48种“明”的解释里找一个并取对,不受该字在出句中的任何限制,是纯粹把它当作一个孤立的字来取对的。我呢?我对:
明月====夏天
这里,不以“明”字在出句中的解释为限制,而以“明”作名词解的明朝一意来取对,明=夏 朝代相对。这样的手法,我们叫做“借对”。
又有人会问了,那要是这样,岂不是可能导致上下句的结构等方面不对应了吗?正是如此!其实不止词性,还有结构、节奏等方面都可以不论,非但如此,还是越离奇越好呢。再举个我自作的简单的例子:
熟视无睹====
怎样?你是怎么想的?
呵呵,我是这样的:
熟视无睹====生意不行,这里不仅是词性、连结构、节奏都变了:)。
2、上下背离,意意相叛(所谓对联,一般都是要对而联之的,唯独无情对相反,对是一定要对,但不能联,不但不能联,而且是离得越远越好,还不能有可能的解释相关。最好是风马牛不相及(由此而逗趣)。
举个我自作的例子:
缩手====
大家可以任意想象,在对仗的基础上,意思离得越远越好,通俗点就是说越搞笑越好。
下面就几个臆想的可能应对,我们来分析一下
a、缩手====伸头 (不及格,工,很工,但这不是无情对了,上下单字词性、结构等全相同。结果是,很显然不会让你笑)
b、缩手====蹩脚 (及格,字字相对,但是,蹩脚尾音仄了,是个大缺陷)
c、缩手====放心 (良,各方面都可以,但是从意意相叛上来看,似有不足,从而逗趣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d、缩手====窝头 (优,各方面都不错,怎样?你吃过窝头没有?笑了没?没笑?敢!
:)))
上面的c-放心,显然没有d-窝头的逗趣功能强,为什么?就是因为,你想不到,居然是个吃的东西:)),这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就意意相叛这一点来讲,它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有时候我们需要细细体会,就象喝茶一样,要品。
无情对长对不好创作。
网上所见,大多是短句,纵使长句,上联大多不雅--这里说的雅是指以通常人们的眼光来看的,只需看到上联,应对者几乎马上就可以反应过来--此对按正对肯定是不适合的,于是就顺应不雅了,注意: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无情对奇峰突来的效果。
无情对还有一种情况,是上句不雅,但下句以雅句对之--此下句的应对多采集句,以达到耳目一新,拍手欢然的效果。此种比较少见。
可以说,上下句皆不雅--就此一点,该种无情对便落了下乘。
上乘无情对的特点:
1、首先做到基本要求,即字字相对,意意相离
2、上下句的词性、结构、节奏等等要颠覆
3、上下句不能有可能的解释相关
4、上下句都不可以出现为了迁就对应句而牵强的字眼--雕琢,但要不露痕迹
5、不少于5言
6、上下句要一庄一谐
基本上,上面的特点其难度是递增的,但其中的关系又互相渗透,对于无情对创作者来说,其中辛苦实在是比一般的对联要大得多。所谓:为了你的笑,我甘于辛苦,呵呵,这简直是雷锋同志了,扯远了。
举个例子:
怜卿蕙盼春移驾====
这上联还算过得去吧,大家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般的对联,文绉绉地对来。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我在聊天室出此对,在没有说明的情况下,都是那样。不过,我如果换一种方式来对呢?
哈哈,请看:
怜卿蕙盼春移驾====爱尔兰希腊挪威
别打我啊,我可是字字工对,不信,你好好看看:)
再举个例子:
明月中天摇去矣====
这个也一样,别急着看我的下联啊,你也想想,怎么才能出人意料,说不定你比我弄得还好呢。
我的啊?我这样弄的,对了,你吃饭了没?如果你正在吃饭或者喝水,建议你先咽下嘴里的东西,保持镇定啊,我的是:
明月中天摇去矣====唐山大地震来了 *—%¥#%¥#¥
无情对得来确实是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偶得,如,流传很广的‘果然一点不相干’对句,这种极少,要非常的巧合。一种是自己创作。
我有一个基本观点,即:无情对可归属于幽默文化,基于此,我鼓吹无情对的自己创作--如同自己编写了一个笑话,那种感觉是很不错的:)。
我在QQ对联雅座看到一种情况,顺带批判一下,出题者出一句(大多情况下很短)--点明是无情对,但是出者并没有自己的下句,这怎么可以呢?我时而碰到这样的情况,挠破头皮的结果换来一个啼笑皆非--出者自己也没有对句。须知,无情对的应对是不同于其他对联的,其他联种,有了出句,一般都可以有相应的对句,出者可以只作上句,下句交给对家去发挥。但无情对不同,完全不同!无情对是成双出现的,至少出者要有一个满意的自己的下句保底。
现今社会生活,大家都知道,紧张。对联在网上已经成了一种似乎的时尚,但在网下呢?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可以在紧张之余能想起来对‘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玩味一番,或者是找个对家,对他说:“朋友,梨花院落溶溶月!”--建议有此机会的朋友最好是隐蔽些,别让国安局的发现,这快和坐山雕搭上关系了:)
至少我是这样,几乎没有机会可以在人群面前卖弄,即使是‘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这样的绝联也很少有什么场合供我吟额:)
但是无情对则不然。无情对既有文学高雅的因素,又有幽默的效果,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东西。对于职业墨客可能对无情对不屑一顾,大雅之堂更许会排挤无情对,其实有又何妨?
我辈日常社交恐怕还是在办公室、酒桌上的时候多,这里无情对就大可以风光出众了,那么大雅之堂,不去也罢。我是比较喜欢向我的朋友、同事们讲笑话的,缓解紧张,利于工作,能有个好心情,何乐而不为?生活中多一点调味品,多一点幽默,还是牛烘烘的文学呢,你说,我有什么理由不为无情对呐喊一番:)
如果说,对联可以从网上普及到网下,我想,无情对一定是排头兵:)至少我所在的圈子,目前看来,效果N好。 写了不少,再看看,好像跑题了?哈哈,随意,也许,我该有个更大的立意:[无情对与幽默文化],或者是[让无情对作冲下网络的先锋]::)
==================================================
再续一下,几个无情对,贴出来,作为我前面说的连绵词用于无情对的补充:
橄榄心思====葡萄牙语——橄榄、葡萄都是水果,连绵词,这里,橄榄不必分开来取对。
绝世无双====百年孤独 ----好书,推荐看一看。
吉人天相====瑞士地图 ----这地图不好,瑞士太小了,不像咱们伟大的祖国,小气。
万千心眼====十二指肠 ----重要器官啊,功能?嗯,这个嘛。。。就你心眼多!
一心向善====四脚朝天 ----估计是这一心向善的家伙念着念着佛,就眯过去了,结果就四脚朝天了,这睡姿不好,难看,建议不可效仿。
问,问坐怀多少====学,学立体几何 ----你学得怎么样?这立体几何可是野兽派画法的必修功课,如果你有志于野兽派,那么立体几何是非要学学不可的。
此一新联耳====他俩老对头 ----谁呀谁呀?谁对头?就是你!还看?说的就是你!:)
来自厦门小鱼社区
对仗的诗句有那些 对仗的诗句有哪些
古诗中有对仗诗句的有哪些
对仗也叫对偶 就是把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比如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鸟来鸟去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情月长圆. 海日生残月,春风入旧年.《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有哪些对仗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对仗诗句有哪些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鸟来鸟去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情月长圆. 海日生残月,春风入旧年.《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在古诗中,对仗是什么意思?
不是,对仗需两句才能称之对仗。对仗又称对偶。因为古代仪仗,像现在戏剧舞台上跑龙套似的,都是左右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仕女束装,都讲究个左右对称。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对偶句。例如《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楚辞》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九歌.湘君》)。散文中也常有对偶,如《易经》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晋魏以后对偶影响扩张,将以前骈散交错的文章,发展为通篇骈四俪六的骈体文。也就从这个时期开始,诗歌中对偶从不工整到逐渐工整,从随意使用到逐渐规范化。初唐以后,格律定型时期,对偶就成为格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偶一般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词语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格律诗中的对仗较古诗和散文中的对仗工整而严格。它要求:一,出句和对句平仄是相对立的;二,出句和对句同一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字不能相同。例如: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对"星桥","银花"对"铁锁",都是名词对名词;"合"对"开",动词对动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李商隐《无题》) "春蚕"对"蜡炬",名词仂语对名词仂语;"到死"对"成灰",动宾词对动宾词;"丝"对"泪",名词对名词;"方尽"对"始干",动词仂语对动词仂语。绝句、律诗、排律的对仗各有规则。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是否用对仗,凭作者自便。前人绝句多数不用对仗,例如: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行》) 绝句有的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例如: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注:对仗句以楷体字显示,下同)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苏轼《冬景》) 对仗出句多为仄声,五绝首句不入韵的多于七绝,所以五绝首联对仗的多于七绝。也有首句入韵、首联对仗的绝句。例如: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借问承恩者,娥眉几许长?(皇甫冉《婕妤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七绝首句入韵的多于五绝,这种首联对仗形式七绝多于五绝。绝句也有首联不对仗,尾联对仗的。例如: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漫......
古诗中有对仗诗句的有哪些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
对仗的诗句
对 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者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 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还可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有名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象《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①。
因此,象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下面这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 对“嘴”,“脚” 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我想到的一些对仗句:
举头望明月常低头思故乡.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另外楼上朋友也给出了一些,希望可以帮到楼主.
古诗中,诗句对仗是什么意思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象《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①。
因此,象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下面这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 对“嘴”,“脚” 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例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对仗工整,构成对联的诗句有哪些?
"两个黄鹂鸣翠柳,
有没有对仗的诗句
对仗的诗句太多了。律诗中,每首的颔联和颈联(即第二联和第)都是要求对仗的。如李商隐的五律 风雨 中的第二联第,都是对仗的诗句。
黄叶仍风雨,
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
旧好隔良缘。
最有名的就是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有名的工对。还有 *** 的七律 《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也是对仗极好的诗句。
古诗中有那些诗句对仗工整,构成对联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孟浩然)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孟浩然)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王 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 维) 泉声咽危石,...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让人舒心的句子 让人舒心的句子 下一篇:张中丞传后叙重点段落 阿房宫赋重点背诵段落
古诗中有对仗诗句的有哪些
对仗也叫对偶 就是把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比如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鸟来鸟去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情月长圆。 海日生残月,春风入旧年。《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关于文绉绉的对仗句子有哪些和风韵的对仗词的句子就给朋友们分享到这啦,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喜欢的语句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美文美句,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哟。